潤滑油就是我們俗稱的機油,運用在潤滑引擎,降低金屬零件的摩擦,品質優異的機油能減少引擎的磨耗,並延長引擎使用壽命。
依據潤滑油中所使用基礎油的成分不同,大致可將潤滑油分為兩大類:
以化學合成的方式製造出的基礎油,並與卓越的添加劑調配而成的,成本較高,使用的溫度較礦物油廣,使用的期限也比礦物油更長,使用的基礎油分類比例可分為以下四種:
1. ESTER(Group V):
酯類基礎油,有極高的低溫流動性,與強大的抗衰退能力,穩定性與油膜厚度都遠超過一般基礎油,絕佳的潤滑度與保護性,擁有比PAO更卓越的性能與表現;但因酯類基礎油的缺點是耐熱能力差,所以一般不會單獨使用,通常會搭配PAO做為基礎油,來提高油品性能與穩定性。 酯類油膜本身帶著磁性的特性,因此以「吸附」的方式,附著在引擎缸壁上,即使引擎停止運轉,油膜也是持續的附著在缸壁上。所以在冷車發動時,對於引擎保護也是遠勝於一般機油。
2.PAO(Group IV):
原文為Poly Alpha Olefin,是經由高科技製程所提煉之聚 α 烯分子結構,一般為航空引擎專用機油之指定原料;PAO基礎油在極端高溫或低溫下,仍保持良好的潤滑效果。
3.全合成基礎油(Group III) :
由100%合成基礎油(Group III)調配而成的,不含礦物油,並加入高性能添加劑,在抗衰退、抗磨損、清淨、流動性方面都有較佳的表現,因含有化學合成的酯類合成物與分子帶電荷的特性,能夠在金屬零件表面形成連續的油膜,達到更好的潤滑與保護效果;在包裝上的英文標示為 100% Synthetic 、Fully Synthetic,德文標示為VOLL SYNTHESE之類等等。
4.合成級基礎油:
通常由礦物油(Group II)與部份的合成油(Group III),依照不同比例混和而成的(半合成機油),並加入合適的添加劑來提昇油的品質,在包裝上可看到英文標示為Synthetic、Semi-Synthetic、Synthetic Technology、Synthetic Based,德文標示為SYNTHESE ,日文標示為的『部份合成油』或『合成油』。
二、 礦物油級機油:
礦物油是由原油提煉出的基礎油,需要與合適的添加劑調配,成本最低,幾乎由碳氫化合物(烴,hydrocarbon)所組成的,含有酸性物質和不飽和烴,酸性物質會侵蝕金屬零件,不飽和烴則會在80°C 以上的溫度,使潤滑油快速氧化,易形成油泥,其黏度也會隨著時間而逐漸升高。在低溫流動性和高溫抗氧化的表現,都不如合成級產品,因分子大與流動性慢,適合用於老車或已經有磨損的機件,比使用合成級產品經濟。
認識黏度
機油的黏度是以 SAE ( Society of American Automotive Engineers,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 ) 黏度為其表示之方法
- 黏度 ( Viscosity ) -
為潤滑油最主要之性質。黏度即為流體流動時之阻力。一般所謂油料之厚薄,即指黏度之大小;液體的黏度也會隨著溫度上升而下降,並非固定不變的。
- 黏度指數 ( Viscosity ) -
黏度指數是指潤滑油隨溫度變化所改變的程度,潤滑油的使用環境屬於溫差較大的情況時,黏度指數就成為相當重要的判斷指標。
黏度指數越低者,表示溫度變化幅度大時,黏度變化較大;反之,黏度指數越高者,表示溫度變化幅度大時,黏度變化較小。